2013同等学力申硕法学考点精要之—法理学(二)
为了提高法学在职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北京工商大学在职研究生频道】精选以下内容:
第八章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
法的解释方法(03,填空,1):法律的解释方法可以分为文理解释、历史解释、系统解释、目的解释。实质推理又称辨证推理,是指侧重对法律规范或案件事实的实质内容进行价值评价或者在相互冲突的命题之间进行选择的推理。(08,填空,1)
法律推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05,简答,5):法律推理是一种创造性的法律实践活动。这种推理应当以保护公民权利为基本原则,以这种价值为基础的推理,我们称之为权利推理。首先,法律推理要发现和扩充权利。其次,在私法领域,法律推理要实行自由推定——法不禁止即自由。再次,法律推理要体现保护社会弱者的原则。最后,法律推理应当采取无罪推定。
法律推理的种类;分析推理。
第九章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07,名解,1):是由于责任主体违反法定或约定的义务而必须承担的具有直接强制性的特定义务。
第十章中国社会主义立法和法律体系
法律部门(08,名解,1):法律部门,又称为部门法,是运用特殊调整方法调整一定种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第十一章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实施
宪法监督(05,名解,2):宪法监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宪法监督,是指对有关涉宪活动实行的全面监督。就监督主体来说,除了宪法监督的专职机关以外,还包括其他国家机关、政党、人民团体、群众组织以及公民。就监督对象来说,既包括国家机关的立法活动、行政活动、司法活动,也包括公民个人的活动以及政党、人民团体、群众组织的活动。狭义的宪法监督,是指依法负有宪法监督职能的机关对立法活动和行政活动所实施的监督。
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主要特点。
第十二章中国社会主义法与经济、文化和社会
法对社会生产力的关系(03,论述,1):(1)生产力对社会主义法的最终决定作用。生产力对法的最终决定作用表现在两方面:生产力通过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间接地对法的性质和根本内容发生作用。生产力的状况直接决定法的调整内容。(2)社会主义法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法应当和可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原因在于社会主义法应当表达人民的利益,而人民的利益发展是与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一致的。社会主义法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途径也表现在两个方面:通过对生产关系的作用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法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法与科学技术的关系(06,论述,2):(1)科学技术对法的作用。科学技术发展对法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立法的内容;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法律调整的空间范围;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法律表达形式;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了法律适用的条件。(2)社会主义法对科学技术发展作用。法律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可概为以下几点:组织、管理科学研究及技术发展。法律对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的组织作用,主要表现为:确认科技发展的地位和战略;组织人力物力投入科技发展事业;规范科研活动,鼓励研究和推广科技成果的运用,防范科技发展的消极后果。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06,不定,10)(05,不定,19):(1)区别:起源的时间不同。道德更早一些,在原始社会(或初民的社会)就已经存在了。表现形式不同。道德通常是约定俗成的,没有特定的表现形式,就松散一点,即使通过文字表述,以诸如社团章程、公约、守则、决议等形式存在,其内容也是比较原则、抽象的,其制定、修改和废除程序也很不严格。具体内容不同,道德往往只是一面性的,只关注义务。实现的方式和手段不同,道德实施依*人们的内心强制、社会舆论,法律主要依国家强制力。调整范围不同,道德比法律调整的范围要广泛得多。一般地说,凡法律调整的关系,大多也由道德调整。但也并非所有的法律事项和问题都是道德评价调整的对象。有些问题,如法律技术、程序的规定,与道德评价就没有直接的关系。道德既调整人们的行为也调整思想,而且更多的主要是调整思想的问题。(2)法与道德的联系: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不能笼统地看待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与统治阶级的道德,无论在本质方面还是在内容方面,都是相同的,只不过表现形式、调整手段不同而已。法律与被统治阶级的道德本质不同,内容也不同。不能泛泛的说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而应该具体化。
法律与统治阶级道德关系点的具体表现。
第十四章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治与人治的区别(06,不定,9)(04,判断,2):(1)所谓法治,最基本的特征是法律能够约束国家权力。即当法律与当权者个人的意志发生冲突时,法律高于当权者个人的意志,法律能支配权力。“法律就是国王”。所谓人治,最基本的特征是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权力支配法律。“国王就是法律”。人治与法治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法大于权,还是权大于法。(2)“法治”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有法则治,无法则乱,是不证自明的规律。纵观当今世界,法治国家不断增多,人治国家不断减少,人类社会由“人治”走向“法治”是历史的必然。(3)依法治国将是中国走向辉煌。法律在国家治理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是“法治”的根本标志。
推荐阅读:
2013同等学力申硕法学考点精要
报考资格评估
- 大专以下
- 大专
- 本科有学位
- 本科无学位
- 硕士
-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