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暨“法研闻弦”系列学术讲座如期举行
2023年12月26日晚19时,由研究生院主办、《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编辑部承办的中国政法大学“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暨“法研闻弦”系列学术讲座在图书综合楼0112如期举行。本次活动邀请《新华文摘》原总编辑、二级编审张耀铭老师带来名为“学术论文撰写与核心期刊的审稿标准”的讲座。本次讲座由研究生院副院长王银宏主持。研究生院质监办主任宋波,《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主编祖昊以及在校百余名硕博士研究生参加并聆听了讲座。
张老师围绕“撰写论文的学术素养”“学术期刊分布版块”“核心期刊审稿标准”展开讲座。他强调,写论文、发论文是大学学术活动的基本底色,是硕博士同学学习阶段必须磨练的基本功。其中,撰写论文的学术素养主要由四点构成:一是问题意识。提出好问题,研究者必须具备以下五种能力:1)捕捉、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理论洞察力;2)总结、凝炼和升华问题的理论概括力;3)激活、重组和创新问题的理论想象力;4)分析、阐释和论证问题的理论思辨力;5)拓展、深化和解决问题的理论思想力。二是专业知识。张老师建议同学们瞄准一个学科、专业或领域,搞清专业和方向的学术源流、主要流派、发展演变、知名学者观点及提出的问题。三是学术能力。这包括敷衍成篇的表达力和推动研究进展的创新力,以及敢于挑战定见、坚持己见的批评精神。四是学术规范,包括格式规范、引用规范、署名规范、学术伦理等等。
在学术期刊分布版块方面,张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我国学术期刊发展现状的全景图。当今,多数期刊都在围绕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北大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标准努力提升办刊质量。专业的论文初审、双盲复审、集体评审、主编把关等评审制度,不仅保证了公平公正,也对来稿学术质量和学术价值提出了高要求。
至此,张老师着重介绍了核心期刊的审稿标准:
一是看选题,判断论文是否“有值”。编辑每天面对大量来稿,通常要先借助选题判断论文是否具有学术价值。张老师指出,同学们可从他人学术成果、前辈治学经验、学术交流争鸣中发现选题。二是看论点,判断作者是否“有识”。张老师结合自己就数字与人文关系的思考写作经历指出,“有识”是一点一滴推进的结果,须一步步下“笨功夫”。三是看方法,判断作者是否“有术”。当今学科间交叉融合日益加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研究方法的相互借用、相互促进。在研究方法上大胆借鉴和突破,容易促进研究创新。四是看资料,判断论文是否“有货”。有了充足的资料,论证就有力度,论点就立得住,论文就有了血肉。五是看题目,判断论文是否有“眼”。审稿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论文因题目不好而被淘汰。提炼题目要把握三个原则:1)内涵外延表里如一;2)避免冗长;3)引人入胜。六是看摘要,判断论文是否有“面”。摘要是论文的“脸面”,是期刊编辑判断文章是否值得通读的高效路径。摘要必须独立成文,把论文基本观点简明扼要地展示出来。同时,要避免遗漏文章重要内容、简单重复开头结束语、使用“本文”“作者认为”等主语、大段引用其他论文材料等常见错误。七是看关键词,判断论文是否有“准”。关键词是论文的文献检索标识,是读者、作者、编者共同的语言桥梁,更是收录和编制索引进入计算机数据库的一种特定语言符号。关键词常见错误包括词性误用、数量不规范、遗漏要词、误用泛意词(如价值、探讨、问题、方法)等。八是看文献,判断论文是否有“根”。引文不能太陈旧,要优先引用近三年新研究成果;引用文献必须是自己读过的,若为间接引用,需提及该篇中间论文;要有国际视野,注重西方学者在相同问题上的研究成果。九是看规范,判断论文是否有“假”。张老师强调,做学问必须扎扎实实,不能因剽窃抄袭,篡改他人研究成果,伪造科研数据、资料、文献、注释等低级错误影响学术生涯。
最后,张老师指出,好文章是不断酝酿、不断启发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自我开窍、不断自我升华的过程。他以“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再不努力,还有未来的苟且”一句话与同学们共勉。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就如何对待审稿意见,跨学科研究视野进路、《新华文摘》摘编规律、研究生刊物发展等问题向张老师展开求教。张老师分别进行了耐心的回答。
研究生院副院长王银宏对张老师精彩、系统、细致地讲解表达了由衷感谢。他指出,论文写作是同学们的必修课。张老师重点讲授的核心期刊审稿重点,包括问题意识、选题规范、方法运用等,也反向构成了同学们构思写作论文的出发点。他希望同学们认真领悟张老师传授的宝贵经验并投入实践,争取写出符合学术规范的高质量佳作。最后,他向同学们介绍了研究生院主办的《研究生法学》和《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并鼓励同学们关注、投稿。
晚9时30左右,本次活动圆满结束。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编辑部
2023年12月28日
报考资格评估
- 大专以下
- 大专
- 本科有学位
- 本科无学位
- 硕士
-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