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学院
COLLEGE

视觉艺术基础部

  2006年6月,学校为探索“1+3”视觉艺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成立了涵盖全校所有专业方向的视觉艺术基础部。

  近10余年来,视觉艺术基础部秉承武昌艺专“兼容并蓄”文脉精神,倡导通识教育,建构有以“知识点”为纲、以“语言呈现”为目、以“通识教育”为本的“通专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关注学生直觉认知力与创造力培养,着眼通识艺术基础与专业(方向)基础、专业技能与创作实践技能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使传统的“美术”教育不断拓展为面向当代的“视觉艺术”教育,而且,也使我校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适时转型与发展的办学理念,呈现出全方位、综合性的创新发展势头。在高等美术教育及其生源规模日渐扩大和大众化教育逐渐取代精英教育模式的前提下,学校按照“加强视觉艺术基础教学,拓宽学科基础,凝练专业主干,灵活专业方向”的总体发展思路,不断转变传统教学理念。2006年-2017年间,学校在促进传统美术人才向视觉艺术人才转变、通识艺术基础课程对接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先后通过大类教学(2006-2009)、通类教学(2009-2013)、知识点教学(2013-2017)等递进式改革与发展阶段,全面转变了传统一元化的教学理念,其开设的《造型语言》、《图式语言》、《中国传统造型语言》、《艺术实践(写生)》等课程模块,初步实现了一年级造型技能训练向人文通识教育方向的融合与转化。

  “1+3”视觉艺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我校率先在全国高等美术院校首创“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通识人才培养“1”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里,淡化专业区隔,模糊简单适从于专业方向的造型理念等举措,使一年级不分专业地贯通、实施通识造型的课程结构得以实现。具体的操作理念是——改变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或片面强调知识承传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在了解不同造型文脉、历史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权重“造型觉知”,并通过“直觉”或“智识”的视觉实践,形成独立思考的技术表达方式及能力,全面推进以“知识点”定位为其教学导向的、适合于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的教学方法,以释放学生基于个性成长的视觉思维及艺术表征能力,培养与未来社会发展相适应、远离应试思维逻辑、具备直觉认知力、艺术通识力的、有较强艺术实践能力或创造力的视觉艺术人才。

  “1+3”视觉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拓展“美术”概念、强调“视觉艺术”引领人才培养的特色办学模式。在课程设置和学生作业评判的价值取向上,我们十分尊重学生的视觉体验和个性感受,并多维度地营造个性教学和个性学习的教学氛围。截至目前,学校根据生源质量受制于应试美术高考培训和前沿艺术文化发展的态势,着重就“造型”这一学科概念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并对相应的学科知识结构等进行了必要的限定和即时性的调整。目的是——通过对现有美术基础教学模式的反思和策略性应对,为美术或设计学科等基础性的“通识教育”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教学通路,为学生们接触艺术的表征及其技能学习,提供与世界同步的、具有一定实验性特征的课程内容或教学方法,注重造型基础的通识训练与人文意识的启迪。在不同专题的课程里,我们常常以教研室组织的优秀学生作业遴选,展开结课交流,组织课程教师进行作业点评、汇看,举办专题交流会或课程结业展;建立基础部教师与专业系部教师互渗的流动性执课机制,使具备不同学科、学历背景的专业教师,克服了固有的、从本专业视角看待基础教学的思维惯性,以不断增强视觉艺术基础部与专业系部的课程对接。

  10余年来,视觉艺术基础部全体教师积聚智慧、共同努力、潜心教学,对全校各专业学生展开了全面的视觉艺术基础教育。其间,在针对扩大招生规模的现实条件下,视觉艺术基础部不断展开特色教学研究,并通过全国造型基础会议交流等形式,强化学科本体建构。在分阶段展开的各项课程内容及教学流程的改革进程中,逐步使一年级学生所接受的“通识教育”的教学成果,反哺于各专业系部的专业课程,并对高年级、特别是毕业创作与设计,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2009年,我校申报的“1+3”视觉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批为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2012年,这一项目的结题成果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招生简章

湖北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基础部共 1 篇简章
更多
4年
学制
6.40万
学费
湖北 
周末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