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详情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篇简章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北京化工大学1958年建校时创办的院系,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以高分子(聚合物)材料为特色,兼顾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金属材料协同发展的院系之一,学院经过六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之一,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尖端科学技术所需的高级材料化工类人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全国首批硕士、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学科和首批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单位;六十年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人才培养-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工程应用-社会服务”五位一体的材料学科特色创新体系;材料学为国家重点学科,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列A类(排名前10%),进入“绿色化学化工及材料”一流学科群重点建设行列;材料学科ESI排名全球前1.24%(2018年11月)。与兄弟学院共建有“化学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国家碳纤维领域唯一的“碳纤维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有 “碳纤维及功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医用材料北京实验室,天然高分子医用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9个省部级研究基地,以及“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高分子科学教学”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先进碳材料及特种高分子教育部创新引智基地、先进功能弹性体材料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中英科技桥先进材料研究院。

  目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拥有一支由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国家教学名师和四青人才为核心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队伍,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富于创新,追求卓越,师资力量雄厚。截至2018年9月初,教职工总数达206人,其中高级职称160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973”首席科学家2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入选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获得者1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24人、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教学名师1人。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2个。

  2011年以来,承担和完成了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700余项,承担和完成了企事业横向项目736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 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 项,省部级奖35项;SCI收录文章2770篇,其中TOP文章1020余篇;申请专利1250项,授权专利758项;科技经费呈逐年上涨趋势,总额达10.3亿元,人均科研到款80万/年。与中石化、中石油、道达尔、巴斯夫等近百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成立了校企研发中心和产业战略创新联盟,一大批专利成果实施了转化应用。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首要任务,以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创新能力和家国情怀的高层次学术型、技术型和复合型专业人才和领军人才为目标,积极尝试教育教学改革新模式,创建优良的育人环境。六十年来,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近3万名毕业生。学院目前在校本科生共2500 余人,硕士生 1400 余人,博士生 200 余人。本科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多次斩获佳绩。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了多项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学院还充分发挥产学研优势,每年为学生设立专项奖学金40余项,总金额200余万元,惠及500多名学生。每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9%以上,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在98%以上。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期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英国布莱德福德大学(University of Bradford)Phil Coates 教授团队成立了软物质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邀请高层次海外学者来学院从事长期、短期学术交流活动,聘请同行业百余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和名誉教授。平均每年邀请约40人次海外专家为学生作学术报告或上全英文课程。学院每年主(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3次,教师每年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20余人次,受邀做国际会议大会报告20余人次。分别与美国凯斯西储大学、阿克隆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等6 所大学建立了“3+2”、“2+2”联合培养学生模式;与法国洛林大学和里尔大学开展博士生联合培养。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材料学院将秉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底蕴,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放眼全球,面向未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科技创新为己任,以建设世界一流材料学科为目标,积极与国内外同行、跨领域行业开展合作,促进多学科交叉,力争取得学术新突破,为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创新人才培养、原创性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地而努力奋斗,以及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查看更多
搜索历史
删除

电话咨询

在线报名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