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学院
1篇简章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办于1979年,经过40年的发展,学院现有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主要在企业管理、会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硕士点招生。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均为甘肃省省级重点学科,管理决策理论、方法与应用和技术创新管理方向入选学校红柳一流学科扶持学科方向。学院拥有工商管理(MBA)、会计(MPAcc)、国际商务(MIB)3个硕士专业学位点。MBA学位点在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获评C类,排名度为55%-65%,在全国227所学校中排名为108-128名。学院拥有设有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财务管理7个本科专业,其中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会计学专业是甘肃省第一批“双万”专业,会计学和市场营销专业是学校红柳一流红柳重点专业。学院较为齐全的经济管理学科群的框架和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为依托的学科学位布局基本形成。
学院开办以来,一批知名经济管理专家为学院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钟永隆、夏汉三、杜绍良、康志健、王定隆、冯学进、徐兆辉等先生仍然关注着学院的进步,为学院的发展献言献策。钟永隆、康志健、刘用卿、王富华、何卫平、蔺全录、张清辉先后担任系主任(院长)。几代人辛勤耕耘,老中青薪火相传,形成了稳健求实、锐意进取的学术传统。
学院不断扩大专任教师队伍总量,改善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结构合理、有奉献精神的师资队伍,为学院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学院现有教职工90人,专任教师70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29人,博士学位(含在读)3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6人。 甘肃省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甘肃省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委员1人,甘肃省青年教学优秀奖1人,学校“师德标兵”1人“十大师德标兵”1人。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依托学校工科背景,培养基础理论实、专业口径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高度社会责任、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经济管理类高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不断优化本科教育体系和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目前学院建成以《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审计学》、《高级会计学》、《管理成本会计》等5门省级精品课程,以《宏观经济学》、《审计学》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以《创新创业基础》 省级慕课为主体的精品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学院拥有省级研究平台甘肃省工业经济发展研究院,被教育厅评为全省高校两个优秀智库之一。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为省级人文研究基地。经济管理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拥有甘肃省高等学校中小企业电子商务重点实验室,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培训学院甘肃分院2个电子商务平台。学院组建了经济研究所、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企业管理研究所、财务与会计研究所四个基层专业研究所。学院学科坚持技术与经济、管理与工程相结合,在省内率先设立了管理决策理论、方法与应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金融工程与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创新管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服务管理、会计与审计理论、公司理财与资本市场研究等特色优势学科方向,依托学校雄厚的理工科优势,在生态创新评价、生产系统组织、供应链协调优化、产业转移与技术溢出、数据科学与管理、战略决策研究、运营系统优化、工业产品营销理论研究、会计信息化大数据与财会审计理论创新、“互联网+”会计等交叉领域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近5年来,学院教师共发表论文380篇,其中SSCI收录1篇,SCI收录9篇,EI收录8篇,CSSCI收录73篇,CSCD收录9篇,核心期刊收录154篇;出版专著18部。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社科基金23项,省部级项目38项,完成地方政府和企业委托项目56项。获得省部级奖励16项,厅局级奖励20项,完成的《甘肃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调研报告》获得甘肃省委书记林铎同志重要批示。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960人,在校硕士生800人,学院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不断提高生源质量,着力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育指导与服务保障体系,学风建设措施得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学院构建了管理服务育人,按照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和要求,着力构建学生指导、管理与服务七大平台。一是思想引领平台。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推进以党建工作为龙头的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利用易班等媒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落实“两学一做”“一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的整改措施,不断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开展“党旗飘飘,先锋引领”先进典型事迹宣传。二是学业辅导平台。通过举办教学管理规定解读、学习经验交流、考研经验交流、学习方法介绍等讲座,落实学业预警,坚持家校联动、教学联动,学院良好学风逐步形成,学院毕业生四级通过率长期在学校保持第一。三是管理服务平台。学院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形成良好班风,养成良好习惯,积极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的作用,认真落实半小时预警制度,执行家校联动机制。四是资助养成平台。学院建立了国家奖助学金、助学贷款、校内奖学金、勤工助学、社会资助等多种类型的学生资助体系,项目覆盖全部困难学生。年均发放各类助学金近170万元,贫困生覆盖面达到90%以上。五是心理关怀平台。构建“学院-班级-宿舍-家庭”四级、“专业指导、全员参与”为特色,课内课外、教育指导、咨询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有效疏解学生心理问题。每年实现在校学生心理普查和测评全覆盖。六是就业创业平台。强化就业素质培养,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学院学生就业率连续五年突破95%。七是学生文化平台。形成了大众化活动与品牌化活动相结合的团学活动模式,学生近五年获得国家级奖励近100项、省级奖励20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