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详情

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

1篇简章

  为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求,昆明理工大学于2016年11月8日成立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学院的成立是在紧密结合国家公共安全战略发展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需求背景下,立足我省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实际,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辐射功能,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与主导下,由昆明理工大学联合云南省应急办等13家省级职能管理部门共建而成。学院下设安全工程系、实验中心2个教学系部,办公室、培训部2个科室;拥有省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院1个、省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培训中心1个,省级安全生产考试点1个;现为省教育厅安全科学与工程教指委主任单位。学院现有安全工程1个本科专业,该专业于2002年开始招生,目前主要设矿业安全与监测、地质灾害与防治、土木工程安全与防灾3个培养方向;2004年拥有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1个并开始招生,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1个;2018年安全科学与工程列入云南省2018-2020年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学位授予点培育建设单位。学院顺应社会对安全应急管理人才的需求,面向全国各级政府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生产经营单位的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开展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方面的培训。学院现有由教授、博士组成的学科团队、研究团队多个,有国家级应急管理专家组专家2人(名誉院长)、教育部安全工程专业教指委委员1人、教育部认证评估中心认证专家1人、中国钢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1人、云南省政府应急管理专家组专家2人、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师资力量雄厚,理论功底扎实,教研成果丰硕。

办学模式

  以“开放办学、资源整合、包容和合”理念为指引,采用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工程与管理学科软硬兼备、实体学院与社会资源虚实结合的办学模式。学院以昆明理工大学和省应急办为主体,联合省工信委、教育厅、科技厅、公安厅、民政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环境保护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卫生计生委、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社科院等部门参与联合共建,省教育厅作为主管部门。

办学定位

  瞄准国际前沿,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地区,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基于地矿、冶金、建筑、化工、水利水电等工学和管理学优势,以服务云南社会经济发展和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为宗旨,协调发展安全工程与应急管理国际合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建设多领域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平台和云南省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高端智库;成为区位优势突出、学科特色鲜明,能及时为政府提供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政策咨询的高水平学院。

人才培养

  学院以培养具备安全工程技术与应急管理的基础理论与技能,具备从事安全工程方面设计、研究、评价、监理和管理等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的“软硬兼备”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学生毕业后能够在土木、市政、城建与矿山等多个行业从事安全理论研究、安全工程设计、防灾减灾工程、风险评估、监理与应急管理等方面工作,能够服务于政府职能部门、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技术机构。近三年,我校安全工程类专业学生就业形势良好,就业率稳居高位,用人单位回访反馈良好,其中本科生年终就业率为96.5%,研究生年终就业率为100%。毕业生中考研升学率为23.53%,17.64%进入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工作,44.41%进入国有企业工作,12.94%进入民营企业工作,1.48%选择了自主创业。

1、本科生培养

  学院坚持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树立本科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地位和前沿地位,聚焦四个回归,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需求,构建专业目标和结构,全力推进协同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综合创新型人才。现已构建了以矿业安全与监测、地质灾害与防治、土木工程安全与防灾三个方向为主的安全工程专业培养体系。

2、硕士研究生培养

  学院依托我校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主要培养安全科学理论及技术、通风与除尘技术、矿山安全技术、爆破工程与安全技术、山地灾害起动机理与防治、山地灾害风险管控与预警预报、山地灾害监测与环境效应、防震减灾理论与技术、安全应急管理理论与技术、岩土加固理论与技术、岩土体工程特性及其稳定性、边坡工程与治理等方向的研究生和留学生。

  根据学院学科发展规划,依托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优势学科,今后在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还将设置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方向,培养公共安全管理、应急管理、灾害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研究生和留学生。

3、博士研究生培养

  学院依托我校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安全技术及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地质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联合培养矿业安全、灾害风险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应急管理工程等方向博士研究生。根据学科发展规划,学院不断凝练学科方向,突出学科特色,积极申报一级学科博士点,我院安全科学与工程已列入云南省2018-2020年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学位授予点培育建设单位。

科学研究

  学院依托学科专业优势,积极组织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教研成果丰硕。同时,积极与合作单位联合申报国家重点项目。近年来,我院教师先后承担国家级、省级及横向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到校科研经费200多万元,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发表A类学术论文100余篇;获授权专利62项;出版专著10部。面向未来,学院将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科研体制,加强科学研究,努力在高水平成果、项目、平台方面做出更好的成绩。

对外合作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展社会合作领域、寻求更好的发展途径,学院积极与其他科研院所、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交流,先后与云南省国防科技工业局研究设计院、云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学、西藏华泰龙矿业有限公司、广东金泰达安全科技有限公司、昆明联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煤田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台湾宏远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电力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南亚东南亚国际物流研究院、云南盛云安全技术咨询有限公司等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协议双方将利用各自优势,结合学院科研力量及企业基础条件,共同打造省部级科研平台和实验实践平台。社会服务

  学院围绕云南自然灾害、企业生产、重大民生工程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涉及的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需求,依托我院专业学科优势,积极组建相应学科团队和创新团队,针对性开展创新研究和社会服务,重点解决区域性和地方性问题,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安全生产与风险评估学科团队致力于企业安全技术与管理、双控体系的建立与应用工作,积极开展边坡滑移、坝体沉降和泥石流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先后为多家矿业企业、化工企业和公路建设单位完成了安全设施设计、隐患辨识与风险评估、应急预案的编制等;工程结构与防震减灾学科团队围绕云南省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配合住建厅完成《云南省农村危房修缮加固技术指南》、《云南省农村危房认定指南》等技术文件起草和编制工作,参与了牟定、永仁、双柏、元谋、大关、华坪、丽江古城、剑川县和泸水市等云南省9个州县农危房改造项目建设工作和危房改造工匠培训工作;地质灾害与防治学科团队在地质灾害(矿山灾害)起动机理、风险评价、预警预报及注浆加固理论与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在矿山、公路、铁路、隧道与水利水电等工程防灾减灾领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取得了较显著的社会效益。

培训工作

  学院顺应社会对公共安全的关切和对安全应急管理人才的需求,瞄准国际前沿、立足云南、面向全国,以服务云南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安全生产为目标,充分发挥我校在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主要面向全国各级政府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生产经营单位的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开展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方面的培训。经过努力,学院建立了管理部门认可的专业技术培训和考试机构。现是云南省安监局评定的“云南省安全生产考试点单位”,有云南省应急办批复成立的“云南省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培训中心”1个。

        学院培训中心自成立以来,采取计划培训、委托培训、联合培训等方式开展培训工作,根据受培方要求和我院培训特色设置培训课程体系,坚持“领导讲方向,企业家讲实践,教授讲理论,专家讲技术”的原则进行师资选配,以理论政策与案例分析、课堂教学与现场观摩、技术与实践相结合方式进行授课。先后承办了青海地质局、广东江门、深圳职业中心经理学院、青岛黄岛区、西藏华泰龙矿业、云南晋宁水务局、云南延发矿业、平方科技、文山等多地多期以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为主题的专业技术培训班,多期注安师考前课程辅导班,参训人员近600人。为提升我国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和专业素养、技术能力做出了应有贡献。学校与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30多个国家的6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交流关系;在面向周边国家的工程及管理人才长期培养、国际技术转让,面向发达国家的高水平合作研究方面,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影响力。与老挝苏发努冯大学共同举办孔子学院。在老挝、泰国、越南设立了国外办学点,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在亚欧合作、中国与东盟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重要国际区域合作机制中,作为中国高校代表发挥了积极作用。

  今天的昆明理工大学正坚持内涵发展、开放发展,秉承“明德任责、致知力行”的校训,抢抓历史机遇,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查看更多
搜索历史
删除

电话咨询

在线报名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