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详情

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

0篇简章

  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成立于2009年9月,是昆明理工大学办学实力最强、办学水平最高、办学特色最为突出的学院之一。2009年,学校进行了学科调整,以原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的冶金工程专业与原电力工程学院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为基础,组建了新的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目前,学院下设冶金工程系、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和实验教学中心4个基层教学单位;现有冶金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4个本科专业;拥有冶金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能源与环保专业博士授权点;冶金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冶金工程、动力工程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冶金工程、动力工程2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

  学院拥有有色金属冶金国家重点学科1个,冶金工程云南省重点学科1个,冶金物理化学省院省校共建重点学科1个,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云南省博士学位授权建设学科1个;2013年冶金工程本科专业率先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冶金工程学科在2012年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位列第4位,2014年荣膺中国校友会中国五星级学科专业美誉,2016年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B+。

  学院目前在校本科生1400余人,在校研究生500余人,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多层次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已为我国输送本科毕业生10000余名、硕士毕业生1000余名、博士毕业生300余名和博士后50余名,涌现出了以徐祖耀、殷之文、张国成、戴永年、彭金辉5位院士为代表的一批科学界杰出人才及省、市、校级领导和企业家。先后荣获全国百篇优博论文奖1项、提名奖2项。近年来,本科生及研究生平均就业率在95%以上。

  学院现有教职工147人(另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1人),其中专任教师117人,教授(正高)44人,副教授(副高)43人,具有博士学位96人,比例达82%;博导45人,硕导89人。教师队伍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何梁何利奖获得者、国家863计划主题专家、中国真空学会真空科技成就奖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百篇优博论文奖获得者、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等各类优秀人才60余人次。基本形成了以院士、万人、长江、百千万人才等学术带头人,以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较大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人才为骨干的比较合理的队伍结构。

  学院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重点专业及品牌专业;实施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拥有国家级课程教学团队及省级专业教学团队,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及云南省创新人才示范基地、双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拥有国家级及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以及云南省教学名师工作室等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形成了真空冶金、非常规冶金、冶金过程强化与节能减排、离子液体冶金、冶金熔体(溶液)物理化学、湿法冶金、冶金新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制备、能源高效利用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 、云南省创新团队5个、校级创新团队11个、校级学科方向团队10个;拥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合作研究室)等20余个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科研用房面积3万余平方米,仪器设备价值8000余万元。

  学院先后承担各类教学质量工程项目90余项,荣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改革成果奖励30余项;其中,“依托学科优势构建冶金与材料专业人才多元化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项目于2014年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院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及企业委托等各类科研项目3000余项,近五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400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100项,到校科研经费2.5亿元;荣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9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50余项;出版教材、专著80余部;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00余件,实用新型专利200余件;发表SCI、EI检索论文1300余篇;其中,李梦庚教授发明的螺旋结晶铅锡分离技术被西方冶金界称为“二十世纪锡冶金最伟大的发明”,与戴永年院士发明的焊锡真空分离技术相结合,构成了现代火法锡精炼技术,已推广到全球所有炼锡厂使用。一系列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推动了行业的技术进步,取得了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此外,学院与美国、英国等十余个国家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长期以来都保持着密切的交流与合作。面向未来,学院的发展目标是: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加强科学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

查看更多

招生简章

更多

电话咨询

在线报名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