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学院
0篇简章1.学院发展简史
资源学院源于1951年湖南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专业,同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8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土壤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植物营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植物营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农业资源利用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批设立农业资源利用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至今有70多年的办学历史。1988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始招生,199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3年获土地资源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成立资源系,1999年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合并到资源系,更名为资源环境学院。2023年依托“农业资源与环境”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以及“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土地资源管理”二级学科和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硕士学位点成立资源学院。
2.学院机构设置和教师队伍现状
下设农业资源与环境系、土地资源管理系和资源环境实验中心。现有教职工62人,教授13人,副教授15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37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1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2人,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省外专百人计划学者1人,省“芙蓉学者奖励计划”人才2人,神农学者2人,湖南省杰青、优青、百人计划、海外教学名师各1人,湖湘青年科技创新人才1人,长沙市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2人,湖南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2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6人,校级拔尖人才1人、校级“1515”青年人才创新团队2个。专任教师拥有博士学位达86%以上,具有海外留学访学经历占40%以上。23人次任国家和省级学会理事长、监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秘书长和专委会主任委员等。
3.学院学科、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
本-硕-博(博士后)育人体系健全,目前在校本科生687人、研究生287人。拥有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业环境保护、土地资源与信息技术)、5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业环境保护、土地资源与信息技术、土地资源管理)及1个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教育部第三和第四轮学科水平评估结果分别为并列第七和前30%(B)。以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为重要支撑的农业科学、环境/生态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学科入选ESI世界排名前1%。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湖南省“十三五”国内双一流培育学科,现为湖南省“十四五”重点学科。学院开设了农业资源与环境、土地资源管理2个本科专业,其中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湖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湖南省优势特色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好,培养了一大批服务国家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党政干部、著名企业家和知名学者。近5年,本科毕业生研究生考取率(含出国)56%以上。
4.学院教学与科研平台
设有3个校级研究所(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土地资源管理)、4个教学基层组织(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土地资源管理、测绘信息)。拥有土肥高效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山东农业大学和沈阳农业大学共建)、农田污染控制与农业资源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植物营养湖南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农业典型污染生态修复与湿地保护湖南省国际合作基地、资源环境检测中心、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华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农业资源与环境类专业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校内本科教学实习基地、湖南农业大学浏阳长期定位试验站、土壤及岩石标本馆、肥料标本馆等教学与科研平台。
5.科研成果与学术交流
经几代教师70余年的学术传承、持续积淀与开拓发展,形成了土壤健康与耕地保育、植物营养生理与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土壤重金属修复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土地资源利用与整治修复为主要特色的重点研究方向。学院教学科研成果突出,近五以来,主持或承担科研项目38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课题3项、子课题16项,年均到账经费超过2000万元。发表论文54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80余篇,中科院分区大类TOP期刊论文50余篇,ESI前1%收录4篇。出版教材8部,出版学术专著12部,授权专利21件,授权软件著作权6件,制定国家和地方标准6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级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其他地厅级奖项10余项。
国际交流合作广泛深入,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引领发展。学院先后与国际水稻研究所、美国密苏里大学、菲律宾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英国洛桑试验站等国外科研机构建立广泛深入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合作关系。近五年招收留学生5名,派出师生出国访学20余人次,接待国外学者来访交流18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