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科技大学积极探索体育育人新路径
青岛科技大学认真学习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体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聚焦“教会、勤练、常赛”,探索构建“课堂+实践+联赛”三位一体的体育综合改革新路径,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打造“新理念新知识”体育课堂平台。聚焦“教会”和“健康知识”目标达成,开足开齐各类体育课,出版普通高校公共体育“互联网+”新形态教材《体育导论》,制作《大学体育在线课程》慕课,持续健全体育课程体系。积极构建“线上+线下”的混动式教学模式,新生完成第一学期“学习体育导论+体育专项体验课”后,可自主选择喜欢且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不断提升体育教学的逻辑性、系统性和衔接性。将身体素质成绩、专项成绩、在线课程学习及课堂表现情况纳入体育课成绩,根据学生发展特点与水平,动态调整考核标准,将体育课成绩纳入学生评奖评优体系。根据男、女生身体特点分类制定包含速度、耐力、力量和柔韧协调等4个方面的项目要求,设置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的考核标准,采用阶梯型、递增式的综合评价方式,推动体育课成绩评定更加科学合理。
构建“我运动我快乐”体育实践平台。聚焦“勤练”和“基本运动技能”目标达成,将以“健身跑”为代表的体育实践锻炼成绩纳入毕业要求,分6个学期完成体能训练要求,获得毕业所需学分。要求学生按照规定配速和里程,按月度和学期制定跑步要求,通过智能软件进行全过程管理和监测,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定期对体能训练情况进行公示,对于表现突出者给予一定奖励,持续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积极开展“爱体育·兴科大”毕业跑、跳绳大赛等体育实践锻炼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努力让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
建设“多元化全员性”体育联赛平台。聚焦“常赛”和“专项运动技能”目标达成,以俱乐部训练、校内各项联赛、外出参赛为主,实施因材施教,开展分级培训,推动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练。建立“班级-院级-校级”阶梯式逐级选拔推行模式,鼓励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加入体育俱乐部,通过参加俱乐部竞赛及各类体育活动,获得与体育课程学习等同的体育成绩和体育学分。设立31个体育武术类社团,每年举办3000余场次体育活动,组织开展20余项学生喜爱的比赛活动,积极打造“月月有联赛、周周有比赛、人人都参赛”的校园体育文化。在联赛平台成绩评价上,各个联赛设立集体、个人奖项,将受表彰情况纳入学生学期综合测评考核,作为其他评选表彰的参考依据,并赋予素质拓展学分。近年来,获得大学生五人制足球联赛全国亚军,全国大学生帆船锦标赛总成绩亚军等各类奖项80余项。
探索“壮筋骨强信仰”课程思政体系。立足“跳出体育看体育、用好体育抓思政”理念,积极开展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并纳入体育育人效果评价。深挖体育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和资源,持续推动体育锻炼与开展体育竞技、增强体育素养、培育体育精神有效衔接,深化体育元素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进一步发挥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价值,不断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态度、团队协作、进取精神、意志品质。开发“爱体育”APP、大学生“体育+”协同融合信息化管理系统,探索将“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开展情境式主题教育体育教学活动,举办“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校园跑、“助力冬奥”雪雕文化节等活动,将思政课、形势与政策课内容学习和测试纳入“健身跑”活动,结合校园人文景观、建筑群、功能区域等,累计设置36个红色打卡点,分别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作为跑步打卡点标识,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感受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
报考资格评估
- 大专以下
- 大专
- 本科有学位
- 本科无学位
- 硕士
- 博士
下一篇: 暂无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