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学院
0篇简章基本概况:武汉大学健康学院于2016年7月由原公共卫生学院(2001年)和HOPE护理学院(2002年)合并成立,是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全球健康学以及护理学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学院现设有预防医学系、全球健康学系、护理学系和健康管理系共4个系,并设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护理模拟与康复实验中心、全球健康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拥有1本全英文开放学术期刊《全球健康研究与政策》(GlobalHealthResearchandPolicy)。现有教学、科研及办公用房4000余平米,实验仪器和设备3200余台(件),设备总资产3400余万元。学院目前(2017年9月)全日制在校学生726人,其中本科生468人,硕士生230人,博士生28人。教职工86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副主任护师)21人、讲师22人(含聘期制师资博士后5人),博士后3人,高级实验师6人,实验师5人。专任教师中95%具有博士学位,82%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
学科建设:以“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学科建设为目标。学院拥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统计学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卫生毒理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全球健康学、护理学)。2009年、2010年分别获得MPH(公共卫生硕士)和MN(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14年获批设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分别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流行病学列入教育部病毒学重点实验室。有“211工程”三期学科建设项目(社会医学)1个,“985工程”二期拓展平台建设项目(水环境与水安全、人类重大疾病病毒)2个,“985工程”三期建设项目“公共管理世界一流学科群创建计划”1个。在智库建设方面,“湖北省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调查报告”研究成果纳入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我国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回顾性研究”被国家卫计委采纳。
人才培养:以培养“与国际接轨、国家需要的高精尖创新型人才和行业领军人物”为目标。构建了“国际化-复合型-实践型”(“一化两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三大”人才培养特色:一是实施全程“双导师制”(双师型)培养的实践创新型模式——对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均采取校内导师与校外(含海外)导师联合培养;二是实施学院办学国际化——采取国际合作办学方式,与美国哈佛大学、杜克大学、夏威夷大学、田纳西大学、凯斯西储大学、北卡州立大学,英国邓迪大学,芬兰瓦萨应用科技大学,日本首都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泰国玛希隆大学,赞比亚大学等20余所国外高校的公共卫生学院(中心)或护理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实施了双方学生交换学习计划和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三是实施复合型公共卫生及护理人才培养工程——充分利用武汉大学作为综合大学的学科齐全优势,加大通识课程选修份额,要求学生系统地选修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中华文明与外国文化、跨学科领域等5大模块的通识课程,以改善知识结构、满足学科实践需要。2010、2011、2013年荣获全校本科教学评估一等奖。护理学科本科教学改革成果“四年制同步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课题获2012年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科学研究:十二五期间,到账经费3208万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发表SCI/SSCI收录论文180余篇,主编教材及专著12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4项,还承担美国NIH资助项目、CMB资助项目、ASHA项目以及其他国际公共卫生及护理领域研究课题等20余项。科研项目实现了从小型横向项目为主向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项目及国际合作课题的根本性转变。在职业有害因素与健康领域,形成职业有害因素的毒作用机制及人群效应的研究方向;在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领域,形成疾病的分子和免疫研究及人群控制研究的特色;在环境毒理学领域,形成以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毒性作用机制、环境迁移转化和毒性效应以及抗污染相关技术研究为主的研究方向;在生物统计方法与应用领域,形成重大疾病的统计学模型、医学诊断试验评价、统计软件开发与应用等研究方向;在农村健康保障与基层卫生管理领域,形成以计生站管理、基层卫生机构管理、养老保障为特色的研究方向;在护理领域,形成灾难护理、急重症护理、护理管理、社区护理、精神心理护理五大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