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详情

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1篇简章

  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起源于1960年南京气象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历经社会科学部、社会科学系,2001年社会科学系分为公共管理、经济贸易、文法三系,2006年在公共管理系与法律系的基础上成立公共管理学院,2017年更名为法政学院,2024年3月更名为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学科建设。学院拥有科学技术史、法学、公共管理三个一级学科,设法律系、公共管理系、科技史与气象文明研究院,有法学、行政管理、医疗保障三个本科专业,其中行政管理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法学专业是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拥有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数字政府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硕士点,公共管理硕士(MPA)和法律硕士(JM)两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科学技术史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培育)学科、中国气象局重点学科。

  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65人,其中专任教师56人,教授17人、副教授16人,高级职称比例为59%,青年教师博士化率100%。1人入选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2人入选“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1人入选江苏省社科英才,3人入选“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入选“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入选江苏省“双创计划”双创博士。有国外访学或海外研究经历教师32人,占专任教师比例的57%,初步形成结构合理、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

  平台建设。学院有1个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和4个省级科研平台:江苏省决策咨询培育研究基地“江苏社会保障与共同富裕决策咨询培育研究基地”、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院”、江苏省委统战部“律师新阶层研究基地”、江苏省“文化遗产科学认知与保护”校外研究基地。4个校级特色科研平台:科技史与气象文明研究院、环境与健康研究院、大气环境经济研究院、大数据法治研究院。建有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公共管理综合实践教育中心、模拟法庭等高水平实验室,与江苏省气象局、江苏省食品与药品监督局、南京市江北新区等单位以及江苏省高院、南京市检察院、南京海事法院等合作建立30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科研成果。近年来,学院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重点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0多项,教育部、江苏省社科基金等省部级项目90多项。出版著作30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法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学报》等CSSCI、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530余篇,其中30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全文转载和收录。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江苏省优秀社科成果奖、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十六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等各类奖项100多项,10多项成果获省部级主要领导批示。

  人才培养。学院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创建“基地+智库+研究院+教学中心”教研融合型、创新型教学模式,形成了以气象与环境史、生命科学史、技术史与文化遗产保护等为主要方向的科技史教研团队;以基层政府与社区治理、社会风险与社会保障、健康管理与服务为主要方向的公共管理教研团队;数字法学、环境法学、国际法学为主要方向的法学教研团队。学院秉承“崇德明法,好学笃行”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并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学生主持的项目先后斩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特等奖和一等奖、第十五届“金法槌杯”全国模拟法庭大赛最佳被告组奖、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江苏省大学生“创青春”竞赛银奖、第九届江苏省“学宪法讲宪法”比赛一等奖等。学生毕业率、就业率均在95%以上,升学率30%以上。

  国际合作。与英国牛津大学、雷丁大学和剑桥李约瑟研究所,美国宾夕法尼亚洲立大学、夏威夷大学,意大利都灵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马普研究所等海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国际合作平台。举办“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国际学术会议,参与国际气象组织培训项目。与英国雷丁大学合作开办法学“3+1”国际合作项目,聘请意大利、荷兰等外籍非全时教授指导青年教师,选派骨干教师赴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著名高校进修,专业建设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逐步提高。

  学院将不断加强学科与专业建设,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发展特色,努力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学科特色鲜明的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查看更多
搜索历史
删除

电话咨询

在线报名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