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详情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1篇简章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是以地质学和资源勘查工程(含油气)为特色的基础性研究型学院,地质学(含地球信息科学方向)、资源勘查工程(含油气方向)、矿物加工工程(含宝玉石学方向)为传统的优势学科,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为新的学科增长点。著名地质学家、地壳波浪镶嵌构造创立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伯声教授为学院的发展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在矿床学家汤中立院士和毛景文院士带领下,学院已成为我国地球科学家、矿产资源勘查专家、宝玉石企业家和地球信息科学科学家培养重要基地之一。


  学院具有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1个硕士学位点;开办3个本科专业和7个专业方向,其中资源勘查工程(含油气方向)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陕西省一流专业,地质学为陕西省特色专业。


  学院下设办公室和学生工作办公室,地质系、矿产系、石油系和珠宝矿加系4个教学系,岩石与矿物学、矿床与地球化学、构造与地质学等9个教研所以及重点实验室和基础教学实验室。学院拥有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成矿作用及其动力学国土资源部开放研究实验室和陕西省早期生命与环境重点实验室(联合西北大学),建设的成矿作用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获得陕西省质量监督检验局计量认定,具有岩石、矿物、矿石、油气和地球化学(常量、微量、稀土、同位素)和地质年代学等分析测试能力。建成的陕西省地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九个专业教学实验室,承担我校地学实习教学任务;建设的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初具规模,常年对外开放,成为陕西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负责建设的长安大学梁山野外实习基地成为我国西部地质人才野外实践教学训练的重要基地之一;建设的长安大学-延长油矿成为国家级大学生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并与中国地调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陕西地矿总公司、陕西有色集团等多个单位合作,共建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基地或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学院已经成为我国地球科学和资源勘查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学院建成了9门省级精品课程与资源共享课程,《认识我们的地球》为国家级资源共享课,并被选为中国大学百门视频公开课之一。


  学院坚持学术与技能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培养了包括曹军骥、金章东、徐柏青、韩永明、汤艳杰、张栓宏、徐伟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家级人才。学院坚持教学改革,强化特色人才培养,其中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联合企业实行双导师制,培养具有承担国家重大资源勘查工程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合作,联合培养地质学“菁英班”,专业实行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自本科生开始实行导师制一对一指导培养,为国家公益性地学行业培养崇尚科学事业和具有家国情怀的科学家。矿物加工工程开设宝玉石学与珠宝鉴定方向,面向国内外培养珠宝知识、技能与市场意识高度融合的现代企业家。


  目前全院在编教职工132人,其中专任教师96人,专任教师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省部级以上人才7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教授20人,副教授39人;教职工中具有博士学位99人,有50多位青年教师先后出国深造留学,资源勘查工程教学团队被批准为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伯声教授提出的地壳波浪镶嵌构造学说被公认为五大构造学说之一,在地球科学研究和油气、煤炭、地下水和矿产资源勘查领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曾经在上世纪建国初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油气勘探人才,负责编制了1:500万中国地壳波浪镶嵌构造图及其说明书。汤中立院士提出的小岩体成大矿理论被世界公认,指导发现了包括金川镍矿在内的一批特大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目前学院形成了构造地质与区域地质研究、铜镍硫化物成矿与找矿、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油气地质与勘探,每年签订各类科研合同5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3000万元左右,其中包括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多项,科学研究引导为国家找到了一批急需的重要矿产资源和多个大型、特大型矿床;学院年均发表科技论文15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年均120多篇,近5年来出版专著及教材30余部,获得发明专利40多项。


  学院注重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长期以来与美、英、德、俄、澳等近10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双边交流与合作关系,包括互派专家讲学,进行合作研究,合作培养研究生等,目前在我院的外国留学本科生和研究生20多名。由荷兰王国政府资助、我院与荷兰特温大学ITC学院联合招生硕士、博士超过60余人,已有10余人学成回国。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和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进行地质类专业本科2+2联合培养方案,促进学院整体水平提高,扩大学院国际影响和地位。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是以地质学和资源勘查工程(含油气)为特色的基础性研究型学院,地质学(含地球信息科学方向)、资源勘查工程(含油气方向)、矿物加工工程(含宝玉石学方向)为传统的优势学科,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为新的学科增长点。著名地质学家、地壳波浪镶嵌构造创立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伯声教授为学院的发展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在矿床学家汤中立院士和毛景文院士带领下,学院已成为我国地球科学家、矿产资源勘查专家、宝玉石企业家和地球信息科学科学家培养重要基地之一。


  学院具有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1个硕士学位点;开办3个本科专业和7个专业方向,其中资源勘查工程(含油气方向)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陕西省一流专业,地质学为陕西省特色专业。


  学院下设办公室和学生工作办公室,地质系、矿产系、石油系和珠宝矿加系4个教学系,岩石与矿物学、矿床与地球化学、构造与地质学等9个教研所以及重点实验室和基础教学实验室。学院拥有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成矿作用及其动力学国土资源部开放研究实验室和陕西省早期生命与环境重点实验室(联合西北大学),建设的成矿作用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获得陕西省质量监督检验局计量认定,具有岩石、矿物、矿石、油气和地球化学(常量、微量、稀土、同位素)和地质年代学等分析测试能力。建成的陕西省地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九个专业教学实验室,承担我校地学实习教学任务;建设的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初具规模,常年对外开放,成为陕西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负责建设的长安大学梁山野外实习基地成为我国西部地质人才野外实践教学训练的重要基地之一;建设的长安大学-延长油矿成为国家级大学生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并与中国地调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陕西地矿总公司、陕西有色集团等多个单位合作,共建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基地或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学院已经成为我国地球科学和资源勘查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学院建成了9门省级精品课程与资源共享课程,《认识我们的地球》为国家级资源共享课,并被选为中国大学百门视频公开课之一。


  学院坚持学术与技能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培养了包括曹军骥、金章东、徐柏青、韩永明、汤艳杰、张栓宏、徐伟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家级人才。学院坚持教学改革,强化特色人才培养,其中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联合企业实行双导师制,培养具有承担国家重大资源勘查工程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合作,联合培养地质学“菁英班”,专业实行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自本科生开始实行导师制一对一指导培养,为国家公益性地学行业培养崇尚科学事业和具有家国情怀的科学家。矿物加工工程开设宝玉石学与珠宝鉴定方向,面向国内外培养珠宝知识、技能与市场意识高度融合的现代企业家。


  目前全院在编教职工132人,其中专任教师96人,专任教师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省部级以上人才7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教授20人,副教授39人;教职工中具有博士学位99人,有50多位青年教师先后出国深造留学,资源勘查工程教学团队被批准为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伯声教授提出的地壳波浪镶嵌构造学说被公认为五大构造学说之一,在地球科学研究和油气、煤炭、地下水和矿产资源勘查领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曾经在上世纪建国初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油气勘探人才,负责编制了1:500万中国地壳波浪镶嵌构造图及其说明书。汤中立院士提出的小岩体成大矿理论被世界公认,指导发现了包括金川镍矿在内的一批特大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目前学院形成了构造地质与区域地质研究、铜镍硫化物成矿与找矿、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油气地质与勘探,每年签订各类科研合同5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3000万元左右,其中包括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多项,科学研究引导为国家找到了一批急需的重要矿产资源和多个大型、特大型矿床;学院年均发表科技论文15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年均120多篇,近5年来出版专著及教材30余部,获得发明专利40多项。


  学院注重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长期以来与美、英、德、俄、澳等近10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双边交流与合作关系,包括互派专家讲学,进行合作研究,合作培养研究生等,目前在我院的外国留学本科生和研究生20多名。由荷兰王国政府资助、我院与荷兰特温大学ITC学院联合招生硕士、博士超过60余人,已有10余人学成回国。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和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进行地质类专业本科2+2联合培养方案,促进学院整体水平提高,扩大学院国际影响和地位。

查看更多
搜索历史
删除

电话咨询

在线报名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