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努力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天津大学深入学习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探索打造特色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着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抓好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推行“联结心理”的体验教学。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依托心理素质拓展基地,充分发挥体验式教学在第一、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第一课堂着力加强心理知识教育,自2012年起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材,持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课程满意度达97%以上。打造《健康心理学》《幸福学》等12门选修课,教育学生掌握必要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在学习与体验中促进心理联结,每年覆盖5000余人次。第二课堂注重培育积极心理品质,开展覆盖全体本科生的“心动四季 幸福北洋”系列活动和覆盖全体研究生的“幸福四季”素质拓展活动,构建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体系。围绕宿舍人际关系、学业压力等突出问题,开展“一米阳光”宿舍工程,加强宿舍内外人际联结,累计有1.5万余人次参与。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思政工作,通过党团日活动开展心理素质拓展、团体辅导,心理中心教师和辅导员共同开设30余个“心灵成长”工作坊;面向班级心理委员、宿舍长、心理协会成员等,开展心理知识和技能培训,有效提升朋辈互助力量。
构建“无缝链接”的工作模式。为满足不同类型的学生需求,构建“心理筛查-心理咨询-门诊治疗-危机干预-住院治疗-全程跟进”的工作模式。全过程抓好心理健康服务,确保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能及时接受心理帮助、干预和康复服务。开展新生全覆盖心理筛查,全面摸底学生心理素质基础;为心理困惑的学生提供发展性咨询和辅导,帮助其自我完善;开设心理门诊,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心理治疗,缓解其症状,有效填补校内心理咨询与校外精神卫生机构之间的盲区。全方位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育人网络体系,在学院和“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心理辅导站,为不同类型学生建立档案,第一时间掌握、研判学生问题。建立专业心理教师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为学院提供指导与支持。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持续拓展学生心理干预方式,从个体干预、小组干预的方式,发展为学院副书记、辅导员、本科生班主任、研究生导师与学生、家长、心理咨询师、专业医生等共同参与的多元会商干预机制,实现“家、校、医”信息共享、通力协作,有效汇聚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合力。
坚持“兼顾研实”的优良传统。自2003年起,建立“教育、咨询、治疗、研究”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搭建多领域协同创新研究机制,形成研究与实务相互促进的工作特色。潜心研究,不断解决实务问题。心理中心长期致力于学生心理问题和干预机制研究,承担《致命性心理危机的心理机制和干预策略研究》《数字时代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机制、评估系统和网络干预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努力以高水平科研助力解决危机干预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实相长,促进育人实效提升。探索构建心理健康评估体系,应用于心理预防、咨询、治疗全周期;从人格、运动、认知神经、孤独感研究等方面开展学生健康心理机制研究,以积极心理学、团体动力学为基础,通过体验式教学和运动干预的方式进行心理特质和团体效能研究。主动服务,推动经验交流共享。开通面向全国的跨省心理热线,开展跨区域心理干预培训等,举办国际心理危机学术研讨会,努力推广学校心理干预工作经验。
培育“协同胜任”的工作队伍。构建全员心理育人的工作格局,发挥协同育人合力,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选优配强专业队伍,作为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天津督导点挂靠单位和注册实习机构,打通临床人才培养路径,助推专兼职心理教师提升临床技能,打造一支由专兼职心理教师、心理评估专家、精神科医生、注册督导师、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构成的专业队伍。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积极促进辅导员队伍与专职心理教师队伍协同联动,组织辅导员参与“第一课堂”课程建设改革和心理问题研究,提升其心理健康工作理论水平;开展专题培训、心理沙龙、素质拓展等,培养其谈心谈话、团体辅导等心理健康工作基本技能;通过兼职担任心理咨询师、处理危机事件等,锻炼其心理健康工作实践能力。积极强化协同育人,加强研究生导师、班主任等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能力培训,编写《教师心理育人工作手册》,录制心理育人培训微课,不断提高专业教师心理育人能力。
报考资格评估
- 大专以下
- 大专
- 本科有学位
- 本科无学位
- 硕士
- 博士
上一篇: 天津大学“四维发力”做好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