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师】课堂上的环保情怀——记“保护生物学”课程任课老师吕植
北京大学在职研究生报道新学期伊始,伴随着一批年轻学子进入燕园,第28个教师节也如期而至。“未名湖畔宜聆教,博雅塔下好读书。”在未明讲坛上,老师们循循善诱、悉心指导,无私地哺育着求知若渴的学子;他们的课堂是一汪知识的海洋,让万千学子徜徉其中,留恋忘返之际,已受益匪浅。他们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有处世的才学、立身的技能,还有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和深邃思想。他们的言传身教在一点一滴中勉励着学子甘于寂寞,不慕浮华,在学术和人生的道路上扎实前行。
为了感谢恩师教诲,彰显北大名师的风采与魅力,本网值此教师节之际推出系列报道“我爱我师”。在这一组系列报道里,我们将通过学子们的讲述,一起感受充溢着学术思潮的杏坛芬芳,领悟贤者求真为人的谆谆教诲,一睹他们“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风采……
第一眼看到吕植老师,我见到的并不是她的本人,而是在“保护生物学”这门课的第一堂课上播放的、吕植老师跟随潘文石老师在秦岭研究大熊猫的纪录片。
那时吕植老师还是个青春稚嫩的研究生,出于对生物、对自然的热爱,她义无反顾地选择离开生活条件优越的城市,到秦岭的怀抱中从事大熊猫的研究。大山中条件艰苦、危险重重,但是纪录片中的吕植老师,身着牛仔夹克、运动裤和登山鞋,跟随着大熊猫留下的隐秘踪迹在密林中灵巧地穿梭,时不时回头向摄像机露出惊喜、兴奋的笑容。吕植老师的笑容深深感染了我,一个人在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热爱的事业时,绽放出的应该就是这样明媚的笑容吧?同样热爱生物、热爱大自然的我,顿时对吕植老师油然而生一种既敬佩又羡慕的感情。
当视频播放完,吕植老师走上讲台,第一节课,她介绍了很多关于“环保”的理念,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她说:“很多东西都可以用金钱去衡量,但是没有经济价值的东西,往往也更为珍贵。”这“更为珍贵的”,当然是自然界本真原始的、未经开发的状态,看似没有价值,却是一经破坏便再也无法复原的宝藏。吕植老师还引用亨利.梭罗(Henry Thoreau)的话“Nature’s a spiritual temple and should be preserved for its own sake and its spiritual value.”告诉我们,保护大自然最正确的目的应该是最单纯、不具功利性的,不是现在留下以便日后可取所需,而是为了它作为心灵归宿的独特价值而希望永久地保全它、不去破坏它原有的样子。
吕植老师讲课的声音低沉甚至有些小,没有演讲大师那种激情澎湃的巨大“忽悠”气场,但是娓娓道来间,每一句话都直叩击着我的心灵,让我这个一直自我标榜热爱大自然、一直热衷于环保、嚷嚷着环保多么重要的人,第一次深刻地领悟、思考,环保真正的内涵是什么,环保到最后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我不敢说就有了答案,但是因为那第一堂课,我的思考开始了,也将永远继续下去。
那天起,我就爱上了“保护生物学”这门几乎从来不点名、只有一份小组课题研究、一篇论文和一场开卷考试的、在师兄师姐口中最不具有A类气质的A类通选课。我想,老师这样设计她的课程,一定有她自己独到的思考:热爱大自然、热爱环保的人,自然会被课程内容深深地吸引,并认真吸收所学知识的;至于对于保护生物没有任何热忱的人,硬性地将他们按在教室里,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吕植老师的课上,我了解了许多中国和世界环境令人堪忧的现状和严峻的发展形势,以及吕植老师所在的“山水协会”在国内为将环保与经济利益合二为一、增加民众的环保动力而做的努力。我看到了,环保刻不容缓;同时,我也看到了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推行一项环保事业的困难,不禁为尚未解决的环保问题所带来的未来隐患而忧虑。但是,我更深知,无数像吕植老师这样的环保人士,正怀着对人类未来深沉的忧虑,怀着一颗对自然虔诚的热爱之心,肩负着警醒纸醉金迷的世人的沉重使命,不遗余力地为环境保护的事业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全部的精力与心血。 想到这里,我不禁热血澎湃,暗下决心,有一日也会在吕植老师的感召下,加入环保卫士的队伍中,为环保事业注如一股新的力量。
在我眼中,最好的老师,不必通过点名将学生捆绑在课堂上、逼迫学生听课;甚至也不需要“花哨”的课程名称、让学生慕名而来。最好的老师,可以让本来乍听去乏味无趣的课程充满意想不到的惊喜,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被深深地吸引、无法自拔。我想,吕植老师正符合这样的标准。在她的课上,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具体的知识,更大程度上影响我的,是一种环保精神和信仰、一种为自己所爱的事业奋斗终生的巨大感召力。
文章转载于:北京大学新闻网
报考资格评估
- 大专以下
- 大专
- 本科有学位
- 本科无学位
- 硕士
- 博士
下一篇: 2012年新生心理调适报告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