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谈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的多维思考(下)

来源: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时间:2012-09-14 16:40:32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国际性从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看,高等教育一开始便是跨国经营。有的学者提出,欧洲中世纪大学就已产生了国际化的萌芽,它们的教师和学生来自欧洲不同的国家。 也就是说,高等教育一经产生,就具备了国际性。但国际性并不等同于国际化,二者有着原则区别:第~ ,程度上的区别,国际性偏重于静态程度,意指一所大学或一国高等教育系统某一部分出现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倾向,但其交流与合作的范围程度与深入程度是狭小的、肤浅的。第二,更重要的是,国际化蕴含着一种主动的追求,而国际性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并不意味着一种主动的追求。所以,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出现在二战后,特别是到了年代以后,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更受重视。有二个表征可予以证明:①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关于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其中提出的“国际化、针对性、质量”代替了1985年的“针对性、质量、效率”,而成为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核心概念;②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近几年来变得越来越重要的一项职能即国际合作,应增加到大学传统职能体系中(研究、革新、教学和培训),成为第四项职能。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是存在并统一于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对矛盾范畴,是不断生成着的两股力量。 20世纪70年代以来, 国际化与民族化~ 同成为世界教育事业的两种发展趋势。从表面上看,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两种趋势似乎是排斥的,前者“力求使各国教育有其个性”,后者“则努力使教育超出政治与文化的界限,在更为广阔的前景中得到发展。”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民族化是不同于狭隘的、封闭福利供给变迁中经济法功能的定位的民族发展,它的基本内涵应是:在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中,要以本国国情和民族特性为基点,以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对外来文化进行精心的鉴别、选择和改造,使其与本土文化的优良因素相交融,形成既有时代特点又有本国特色,国际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的高等教育理论和制度。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具体体现在:第一, 二者具有相互依存性。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和现实表明,所有在现代化过程中取得某种程度成功的国家无一不在对外开放,引进别国文化的过程中进行了艰苦细致的民族化工作。也就是说,国际化是民族现代化发展的前提。为了实现现代化,在国际化的同时,民族化也必然产生,成为中国工程管理界的使命国际化的基础和动力,这是因为民族化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交融过程中起着整合作用。

  第二,二者互为补充和相互支持。加斯东·米亚拉雷等学者对此作了精辟分析,“一个教育系统只有当它牢牢地扎根于本地的、地区的和民族的环境中,才能以它的经验、思考能力尤其是以它的判断来丰富别国的遗产。然而,具体地确定各国教育系统的特性又得仰仗国际合作。因为可以明显地看到,各种教育活动方式和各种人员培训方式的进展,以及教育设施与课程计划对不断复杂的现代生活条件的适应,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地区、国家之间的交流。”

  为了加深对国际化与民族化二者关系的认识,还可以从“可比较” 和“不可比较” 角度作一些思考。我们知道,每一个国家、民族的现代化实践都是在特定的空间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发展的,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国情要素的制约,从而产生出各自的独特性,这是不可比较的。在国际化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不可比较”方面应值得重视,特别是对于那些发达国家的理论与方法,不能盲目崇拜,盲目弓l 进,应严格审视它们是否适合本国国情发展要求。当然,高等教育也有世界的普遍性一面,即可比较一面,这为各国或各民族间开展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可能。

  但对于这些“可比较” 的内容,也不能生搬硬套,必须把它们纳入到与本国各种国情要素相互交融、对接、组合的民族化过程中,才能使之充满生机与活力。所以说,外来高等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引进过程,也就是对其进行内化和创新的过程。

收藏

报考资格评估

请提供以下信息,招生老师会尽快与您联系。符合报考条件者为您提供正式的报名表,我们承诺对您的个人信息严格保密。
*姓  名:
*手  机:
意向专业:
学  历:
请选择当前学历
  • 大专以下
  • 大专
  • 本科有学位
  • 本科无学位
  • 硕士
  • 博士

上一篇: 金融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制度选择——兼论走向混业经营的路径问题(上)

下一篇: 谈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的多维思考(上)

在线评论
共0条评论
0/300 提交评论
搜索历史
删除

电话咨询

在线报名

在线咨询